扫墓是一项庄重而严肃的活动,旨在缅怀先人、表达敬意和怀念之情。在扫墓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事项:
一、准备阶段
准备祭祀用品:提前备好鲜花、香、烛、纸钱、酒、果品等供品。供品应选择质量好的,符合礼节礼规的,以表达对祖先的真诚和敬意。
确定时间和路线:尊重当地风俗习惯,选择合适的扫墓时间。一般来说,早上扫墓较为常见,如果下午去扫墓,活动应尽量在下午3点前完成。同时,提前规划好路线,避免走错路或迷路。
二、着装与仪容
穿着讲究:扫墓时应穿着得体、整洁,避免穿着过于暴露或过于花哨的衣服。建议以穿黑白等素色的衣服为主,以示对逝者的尊重和敬意。
仪容整洁:保持面容整洁,避免浓妆艳抹或穿着拖鞋等不雅观的装扮。
三、扫墓过程
整理墓地:到达墓地后,先整理墓地周边的杂草和垃圾,保持墓地的清洁和整洁。
摆放供品:将准备好的供品摆放在墓前,注意摆放整齐有序。
上香祭拜:上香时要用左手拿香,右手拿烛(因为左手被视为净手),恭敬地上香,避免把香斜插在香炉中或扔进香炉里。同时,按照长幼有序的顺序进行祭拜,表达对祖先的敬意和怀念之情。
保持肃穆:在整个扫墓过程中,要保持安静和肃穆,避免大声喧哗、嬉笑怒骂或到处乱跑跨过贡品等行为。这是对逝者的尊重,也是对自己情感的尊重。
四、其他注意事项
禁止拍照:扫墓时不可拍照或录像,因为这被视为对祖先的不尊重行为。
注意安全:在进行扫墓活动时,要注意安全,避免发生火灾或其他意外事故。在烧纸钱时,要注意火势的控制,避免烧得过于旺盛或时间过长而引起火灾。
尊重当地风俗:不同地区有不同的扫墓风俗和习惯,应尊重当地的风俗习惯和文化传统。
特殊人群注意:孕妇、身体不适者、老人和婴儿等特殊人群应谨慎参与扫墓活动,以免发生意外或对身体造成不良影响。
总之,扫墓是一项具有深刻意义的活动,需要我们以严肃、认真的态度去对待。通过遵循上述注意事项,我们可以更好地缅怀先人、表达敬意和怀念之情。
清明祭扫首周末,北京市各陵园墓地祭扫点接待市民较往年同期大幅下降。今年清明祭扫期间,民政部门也呼吁市民自备祭扫用品。同时,倡导市民采取代祭扫、网络祭扫、居家追思等绿色祭扫方式。北京市东郊殡仪馆、万佛华侨陵园等机构,也都推出满足市民个性化需求的祭扫新方式。
入园需刷预约码
记着从北京市清明节祭扫服务工作临时指挥部获悉,首个周末全市祭扫秩序平稳有序。到各陵园墓地扫墓的市民对今年采取的分时预约、入园测温等措施都非常理解配合。
早上7点,通惠陵园的入园通道刚开放,就有市民早早赶来扫墓。“请出示您的预约码!谢谢您!”身穿防护服的工作人员礼貌地招呼大家测温、刷码。陵园在唯一入口处,设立“网上预约通道”和“电话预约通道”,在验码识别的同时,通过红外测温仪检测体温。除了醒目的“一米线”,陵园在地上铺设了数米长的消毒毯,方便大家鞋底消毒。
记者注意到,不少祭扫点都为扫墓市民提供了赠送菊花的措施。市民在测温、刷码后入园时,都领到了一枝菊花。还有不少市民自备了鲜花、水桶、毛巾等祭扫用品。
记者从民政部门了解到,今年考虑疫情防控等因素,对各项祭扫惠民项目进行严格筛选。暂停园内鲜花等商品销售,避免造成人员聚集。同时,不少大型园区也购置菊花,为每位祭扫群众免费赠送1枝菊花。此外,对于容易引起交叉感染的公共用品,如轮椅、水桶、毛巾等,只在确有群众需要时提供,随用随消毒,不统一摆放在外。
工作人员也提醒市民,大家最好提前准备祭扫用品、毛巾、鲜花、小水桶等。
代祭扫用心满足个性化需求
清明祭扫首个周末,两天时间北京市各陵园墓地祭扫点接到超过300个代祭扫服务申请。数字显示,截至3月21日17时,清明祭扫预约服务系统中,网上预约代祭扫的已超过2200条。这种方式,帮很多不方便出门或不在北京的市民完成祭扫心愿。
“我们出动了专业的团队提供服务,替大家尽心,完成这个心愿。”昨天,东郊殡仪馆举行了一场代祭扫仪式。“以后的殡葬请为亲人净扫吉宅,扫去浮尘。”随着仪式进行,骨灰堂工作人员身着黑色西装,缓缓打开骨灰格位的玻璃门,整理好逝者灵盒下的红色垫布,正了正逝者灵盒的位置,拿起一张湿纸巾,仔细擦拭逝者灵盒,以及格位内的随葬物品。清理后,工作人员替家属向骨灰鞠了一躬。整个过程肃穆简洁,且全程录像,提供给家属。
馆长白峰向记者介绍,除了常规的服务,殡仪馆骨灰堂工作人员还会提前询问家属的个性化需求,有的希望帮忙整理一下陪葬的小物品;有人希望给逝者带点“漂亮的绢花”;有的逝者生前喜欢喝两口,家属就希望能给添个小酒盅……对于这些小要求,工作人员都会用心尽量满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