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有亲人去世,这是一件悲哀痛苦的事情,于是,人们用各种礼仪来向逝者表达悲情,向生者表达安慰之情,这其中比较特别的一种是“娱尸”。这是存在于中国南方一些民族中“做七”期间的礼俗。如土家族在留置灵柩期间,每十二天就举行一次隆重的守灵仪式,这期间本村和外村的青年男女聚集在丧家的房屋后,吹拉弹唱,跳丧舞,借以谈情说爱,选择对象。
所谓“跳丧舞”,又叫“散忧祸”“打丧鼓”,在人死之后,尤其是长辈百年归天以后的第一个晚上,丧家就开始了跳丧舞的活动。被请的人中仪人击鼓领唱,还有两人帮和,边歌边舞,围着棺材一跳就是几个通宵,跳丧舞看似怪诞,其目的是给死者家属减轻悲痛,解除忧闷,以达到哀而不悲,伤而不痛的目的。“哀而殡葬队葬礼不悲,伤而不痛”可能也是逝者的心愿吧。
“娱尸”礼俗是一种在特定丧葬仪式中展现的、旨在慰藉生者情感、缓解悲痛情绪的习俗。这种习俗在不同地区和民族中可能有不同的表现形式,但共同之处在于其通过特定的仪式活动,让参与者在面对死亡时能够以一种更为豁达、乐观的态度来面对,从而达到慰情解痛的效果。
一、“娱尸”礼俗的表现形式
歌舞仪式:在“娱尸”过程中,歌舞是常见的表现形式。例如,在傣族的火葬仪式中,人们会举行隆重的“拉尸”仪式,期间伴随着歌舞活动,以此来庆祝死者的重生,寓意其能够重新轮回,获得更好的人生。这种歌舞不仅是对死者的悼念,也是对生命循环不息的一种象征。
乐器伴奏:在“娱尸”过程中,鼓、锣、镲、钹等乐器常被用来伴奏,增添了仪式的庄重与热烈氛围。这些乐器的声音不仅有助于掩盖悲伤的情绪,还能引导参与者投入到仪式所营造的特定情境中。
即兴编唱:在一些地区的“娱尸”仪式中,人们会根据现场情况即兴编唱歌曲或讲述故事,以此来表达对死者的怀念和敬意。这种即兴创作不仅丰富了仪式的内容,也体现了参与者对生命和死亡的深刻思考。
二、“娱尸”礼俗的文化内涵
生命循环观念:“娱尸”礼俗体现了人们对生命循环不息的信仰。在傣族的火葬仪式中,通过歌舞和火化等仪式活动,人们相信死者能够在火的洗礼中获得重生,进入新的生命循环。这种观念有助于缓解生者对死亡的恐惧和悲痛情绪。
社区凝聚功能:“娱尸”仪式往往涉及整个社区或村寨的参与,大家共同努力为死者举行隆重的葬礼。这种集体行动不仅增强了社区的凝聚力,也让参与者在共同面对死亡的过程中找到了归属感和支持。
教化与抚慰功能:“娱尸”仪式中的歌舞、乐器伴奏和即兴编唱等活动不仅具有娱乐性,还具有一定的教化功能。它们通过特定的形式和内容来传达对生命的尊重和对死亡的豁达态度,从而慰藉生者的情感并缓解其悲痛情绪。
三、结论
“娱尸”礼俗作为一种独特的丧葬习俗,在慰藉生者情感、缓解悲痛情绪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它通过歌舞、乐器伴奏和即兴编唱等形式多样的仪式活动来展现人们对生命和死亡的深刻思考以及对社区凝聚力的重视。在现代社会中,虽然丧葬习俗发生了许多变化,但“娱尸”礼俗所蕴含的文化内涵仍然值得我们深入了解和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