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永久陵园

商业殡葬,古人云:百善孝为先,论中国传统孝道文化的内涵

作者:admin
来源:桃峰小编
浏览量:

孝道是中华民族的美德。孝的理念渊远流长,甲骨文中就早已出现了“孝”字,在公元前11世纪以前,华夏先民就早已有了“孝”的理念.《诗经》中是如此说的:哀哀父母,生我劬(qú)劳”、“哀哀父母,生我劳瘁”。在西周皇朝就主张敬天、孝祖、敬德、保民,注重尊老敬贤的礼治。明文规定每一个社会成员均要恪守君臣,父子、长幼之道。

在家孝顺父母,至亲至爱;在社会上尊老敬老,选贤举能,在国家则忠于君王,报效朝廷。周代明文规定,“大夫七十而致仕”,五十养于乡,六十养于国,七十养于学,达于诸侯。春秋战国在尊老敬老方面,早已建立了比较完善的思想体系、伦理道德理念和基础的标准。

中国传统孝道文化的内涵就是敬亲、奉养、侍疾、立身、谏诤、善终。做为我国传统文化的核心部分,孝道文化也是社会的基础道德规范。关爱父母长辈、尊老敬老就是这种文化传统。“人之行,莫大于孝”我国最早的一部诠释词义的著作《尔雅》下的定义是:“善事父母为孝”。《新书》界定为“子爱利亲谓之孝”。

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的诠释:善事父母者,从老省、从子,子承老也。许慎认为“孝”字是由“老”字殡葬者省去右下角的形体,和“子”字组合而成的一个会意字。“孝”的古文字形与“善事父母”之义是吻合的,因此孝就是子女对父母的这种善行和美德,是家庭中晚辈在处理与长辈的关系时应当具有的道德品质和必需遵守的行为规范。是人们应当身体力行的。

孔子在《孝经》中说:“夫孝,德之本也”“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孔子认为“教民亲爱,莫善于孝”为人子女孝顺父母,是天经地义的法则,可见孔子对孝道的看重与推崇。弘扬孝道的必要性从传统文化的角度来说,孔子弘扬华夏先民的优良传统,第一次将孝道文化提高到人文关怀的理论高度。

孝有四种:一为大孝,二为小孝,三为远孝,四为近孝。

什么是大孝?就是报生生世世的父母恩、师长恩。

什么是小孝?就是孝顺现世的父母,膝下承欢,令父母高兴。养父母的身、慰父母的心,也就是要恭敬父母、供养父母。

什么是远孝?就是孝敬古圣先贤,效法他们的一言一行,做为借镜;一举一动,做为圭臬。

什么是近孝?就是除了孝顺自己父母之外,还要孝顺他人的父母。有人说孝敬是这种美德。也是这种本能。父母对孩子的爱,是近乎本能。正所谓老吾老,以及人之老。不一定每一个孝子都有充足的钱财和很高的地位,能够按照他的梦想把爱折合成这种物质条件给他的父母。

但是只要父母健在,就是儿女的福分。天下儿女的孝心,就是在这个时候,更能体现出来。想一想在父母健在之年,在有限的岁月中,我们还来得及做什么。少顶一句嘴,多做一件事,就是最大孝心。满足父母的小小心愿是孝,理解谅解父母是孝。子欲养而亲不待,不要等到真到了那一天,我们捶胸顿足,涕泗滂沱,再三追悔,父母在的时候如何如何……多好。

古人云:“百善孝为先”。孝是人类最根本的至理,是最根本的人伦,是最根本的共识。想想自然界中乌鸦反哺,羔羊跪乳。动物尚如此,何况人乎!

版权所有:中华永久陵园够墓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