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永久陵园

殡葬小知识:清明节的由来及风俗

作者:admin     来源:桃峰小编       阅读:     时间:2022-07-15 15:54:06

清明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扫墓俗“上坟”是祭祀死者的一种活动。汉族和一些少数民族大多都是在清明节扫墓。拉旧的习俗,扫墓时,人们要携带酒食果品、紙饯等物品到墓地,将食物供祭在亲人墓前,再将纸钱焚化,为坟墓培上新土,折几枝嫩绿的新枝插在坟上,然后叩头行礼祭拜,最后吃掉酒食回家。至今,清明节祭拜祖先,悼念已逝亲人的习俗仍很盛行。

清明节的习俗是丰富有趣的。清明节,又叫踏青节,按阳历来说,它是在每年的4月4日至6日之间,正是春光明媚草木吐绿的时节,也正是人们春游(古代叫踏青)的好时候,所以古人有清明踏青并开展荡秋千、蹴鞠、打马球、插柳等一系列体育活动的风俗。

清明节的由来及风俗丰富多样,蕴含了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清明节的由来

清明节据传始于古代帝王将相的“墓祭”之礼,大约始于周代,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最初,清明节只是一个节气名称,后来与寒食节合并,才形成了扫墓祭祖的传统节日。关于清明节的由来,有一个广为流传的故事与介子推有关。相传春秋战国时代,晋献公的妃子骊姬为了让自己的儿子奚齐继位,设毒计谋害太子申生,申生被逼自杀。申生的弟弟重耳为了躲避祸害,流亡出走。在流亡期间,重耳受尽了屈辱,介子推始终追随左右,不离不弃。有一次,重耳饿晕了过去,介子推为了救重耳,从自己腿上割下了一块肉,用火烤熟了就送给重耳吃。十九年后,重耳回国做了君主,即晋文公。晋文公执政后,对那些和他同甘共苦的臣子大加封赏,唯独忘了介子推。介子推不愿争宠,带着老母隐居于绵山。晋文公为了逼介子推出山,下令放火烧山,结果介子推母子被烧死在一棵大柳树下。晋文公为了纪念介子推,下令把绵山改为“介山”,在山上建立祠堂,并把放火烧山的这一天定为寒食节,晓谕全国,每年这天禁忌烟火,只吃寒食。第二年,晋文公领着群臣,素服徒步登山祭奠,表示哀悼。祭扫后,晋文公把复活的老柳树赐名为“清明柳”,又把这天定为清明节。此后,寒食、清明成了全国百姓的隆重节日。

清明节的风俗

清明节的节日习俗丰富多彩,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扫墓祭祖:这是清明节最主要的活动之一。人们会前往祖先墓地,铲除杂草,放上供品,上香祷祝,燃纸钱金锭,或简单地献上一束鲜花,以寄托对先人的怀念。

踏青郊游:清明时节,春回大地,自然界到处呈现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正是郊游的大好时光。人们会利用这个假期,与家人一起外出踏青,欣赏春光美景,增进家庭感情。

吃青团:青团是清明节常见的传统小吃,用艾草的汁拌进糯米粉里,再包裹进豆沙馅儿或者莲蓉馅儿蒸熟而成。吃青团有生活甜蜜、福气满满的美好寓意。

放风筝:清明放风筝是普遍流行的习俗。人们认为放风筝可以放走自己的秽气,所以很多人在清明节放风筝时,将自己知道的所有灾病都写在纸鸢上,等风筝放高时,就剪断风筝线,让纸鸢随风飘逝,象征着自己的疾病、秽气都让风筝带走了。

荡秋千:秋千的历史很古老,最早叫千秋,后为了避忌讳,改为秋千。荡秋千不仅可以增进健康,而且可以培养勇敢精神,至今为人们特别是儿童所喜爱。

植树:清明前后,春阳照临,春雨飞洒,种植树苗成活率高,成长快。因此,自古以来,我国就有清明植树的习惯,有人还把清明节叫作“植树节”。

此外,清明节还有蹴鞠、射柳、斗鸡等传统风俗活动,这些活动不仅丰富了人们的文化生活,也体现了中华民族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

版权所有:中华永久陵园够墓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