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永久陵园

安化殡葬,等级森严的丧俗

作者:admin
来源:桃峰小编
浏览量:
北京墓地小程序

中国有着辉煌灿烂的中华文明,并孕育了影响国人几千年的中国特色风俗。

其中丧葬风俗和很多习俗一样都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后才出现的,最初人们并不安葬死者,后因古人迷信鬼是灵魂变的,相信独立存在的鬼魂具有超人的能力,对它产生了无比恐惧的心理,进而演变为鬼魂崇拜!为避灾求福,古人才改变了死人的轻视。并根据他们对鬼魂阴间生活的种种幻想,妥善处理死者的遗体,并举行相应的宗教仪式,丧葬习俗就应运而生了。

《孟子·梁惠王》云:“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生养死葬各得其所,王道乐土的理想社会自然就来临了。在古人看来,丧葬不只单纯安葬死者,它直接影响社会的伦理规范乃至政治秩序,丧祭还可以培养人们的仁爱之心和尽孝之道。正因为丧葬有如此重要的社会功能,它受到历代朝廷和民间的广泛重视,并培养出了枝繁叶茂的丧葬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的海洋中始终占有重要的席位。

事死如事生。受灵魂不死观念的支配,古人的心中有两个世界,即活人生存的现实社会和鬼魂活动的阴间地府。人死犹如搬家,《荀子·礼论》云:“丧礼者,以生者饰死者也,大象起生以送其死也。”古人奉行儒家礼仪。儒家提倡孝道,对送终之礼尤为重视。儒家的祖师爷孔子主张:“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论语·为政》)。儒家经典《仪礼》和《礼记》为后代的丧葬礼制奠定了基础,使中国传统的丧葬文化深深地打上了儒家的烙印。

人死之后到安葬以前的治丧活动,古代统称为“丧仪”。古人言死有很多称谓。“天子死曰蹦,诸侯曰薨,大夫曰卒,士曰不禄,庶人曰死”(《礼记·曲礼下》)。生前尊卑有别,死称也各不相同,等级昭然。这些五花八门的称谓,反映了不同时代和不同阶层的人们对死亡的各种理解。人死之后,要将噩耗告之于众。治丧过程中药哭丧,后世有的丧家为保证哭声日夜不绝,显示哀伤的气氛,常让仆妾奴婢值灵助哭,甚至出钱雇佣外人或乞丐代哭。代哭者与死者无亲情可言,哭不由衷,只是为了替主人尽义务或图取钱财,每每逢场做戏,口放悲声却面露喜色,洋相百出,颇遭世人非议。

哭丧结束后要给死者穿上送终的衣服,放进棺材,称之为入殓。陪葬衣服的套数依死者身份尊卑而定,死者入殓时穿戴入殓的服饰称为“殓服”,俗称“寿衣”。殓服是一生中的最后一次穿着,因而古人对此外讲究。富贵之家不惜重金购置绫罗绸缎,延请名师精工细作,极尽奢华;贫穷者亦想方设法尽力置办,使行将入土的亲友不致过于寒酸。有很多人亦很早为自己准备“棺材本”。古人用铭旌表识死者姓名,铭旌有一定的等级,历代制度不尽相同,但都是通过旗幡的长度显示尊卑。

安葬死者前要进行治丧活动,通常是作佛事,这是佛教文化与中国传统礼仪相结合的产物。

咨询电话:咨询

版权所有:中华永久陵园够墓网